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在我国批准注册的中成药中 , 有 200 多种是中西药复方制剂 ,即含有化学药的中成药。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既不同于纯中药制成的中成药 , 又不同于纯化学成分制成的西药 , 尤其是在组方特点、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更有其特别的地方 , 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 , 而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循 ,有些还因使用不当而引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 ,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一个合理用药问题。为方便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了解、使用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 ,本文着重介绍该类中成药的有关组方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以供参考。
1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中西药复方制剂是我国独创的一种与疾病斗争的“武器“ ,它有机地结合了中西药的精华 ,重新组成为一个更为有效治疗疾病的药品 ,它比单纯的纯中药或纯西药制剂更有效。在它的组成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定规律和特点 ,下面按药物的功能分类别介绍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1.1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抗感冒药的组方特点
在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绝大部分都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维 C 银翘片、复方感冒灵片、感冒清片、速感康胶囊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常规治疗感冒的中药为主 ,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 ,西药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
1.2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补虚药的组方特点
在补虚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脑力宝丸、复方酸枣仁胶囊、维血康糖浆、健脾生血颗粒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为主 ,配以维生素类西药 ,西药主要包括维生素 E、维生素B1 、维生素B6 、维生素C 等多种维生素。
1.3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降压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压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珍菊降压片、降压避风片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以平肝潜阳类中药为主 ,配以降压类西药 ,西药主要包括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等。
1.4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消化系统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珍珠胃片、复方陈香胃片、复方猴头颗粒、神曲胃痛片(胶囊) 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健胃消食理气中药为主 ,配以制酸类西药 ,西药主要包括碳酸氢钠、碳酸钙 镁 、氧化镁、氢氧化铝等 ,而用于治疗痢疾的痢特敏片、消炎止痢灵片则都含有甲氧卞氨嘧啶。
1.5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糖尿病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糖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消渴丸、消糖灵胶囊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治疗消渴病中药为主 ,配以降糖类西药 ,西药组分主要为格列本脲。
1.6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止咳平喘化痰药的组方特点
在止咳平喘化痰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咳痰净散、咳痰清片、化痰平喘片、镇咳宁糖浆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止咳平喘祛痰药为主 ,配以镇咳平喘祛痰类西药 ,西药主要包括盐酸麻黄碱、氯化铵、克仑特罗等。
1.7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心脑血管药的组方特点
在心脑血管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脉络通颗粒、冠通片、脂降宁片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活血化淤药为主 ,所配西药主要包括维生素 C 等。
1.8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五官科用药组方特点
在五官科用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如常用的鼻炎康、康乐鼻炎片、鼻舒适片等。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宣肺通窍和辛凉解表类中药为主 , 配以抗过敏类西药 , 西药组分都为马来酸氯苯那敏。
2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虽然中西药复方制剂比单纯的纯中药或纯西药制剂更为有效 ,但它们的使用注意事项也比单纯的中药或西药制剂更为复杂 , 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比单纯的中药或西药制剂更高 ,因此应该重视和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在使用含有西药组分的中成药的时候 ,应注意不能再使用同种成分的西药或随意加大该中成药剂量 ,以免重复用药或用药过量;同时也要注意和其它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以防降低药物疗效和出现不良反应。现对临床常用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2.1 以含格列本脲成分的消渴丸为例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的中西药复方制剂 ,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效果显著 ,深受众多糖尿病患者的欢迎。但有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消渴丸里含有西药组分 , 认为是纯中药制剂 ,随意加大用量、随意与其它降糖西药合用 ,更没有关注到与其它西药的配伍禁忌 ,以至服用消渴丸而出现不良反应。现以消渴丸为例介绍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2.1.1 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众所周知 , 每个药品都有其严格的适应证 , 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也不例外 , 只有了解每个药品的适应证才能正确使用该药。如消渴丸只适用于确诊为 2 型糖尿病的患者 , 且对于较轻型患者一般不适合选用该药 , 尤其是一些仅血糖升高尚达不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病例 ,更不宜选用。
2.1.2 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最直接也是相当重要的参考资料 , 是药品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源 ,是医师开处方、药师调配、护理给药、患者用药的重要依据 ,具有医学和法律上的意义。因此 ,不管是临床医师、药师、护师还是患者本身都必须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 ,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更应如此。如消渴丸中的格列本脲本身可促进胰岛 β细胞分泌胰岛素 ,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 , 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 , 可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其常用量一般每次为 2.5mg,每天 3 次。磺胺过敏、白细胞减少患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肝肾功能不全、体虚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慎用。服用过量易致低血糖。按药品说明书用法:消渴丸中格列本脲每次达 1.25~2.5 m g。消渴丸是一种治疗糖尿病比较有效的中成药 , 应用较广 , 但不少患者对其含有格列本脲并不太了解 ,以为是中成药多服无害。因服用消渴丸致低血糖休克甚至死亡的病例已有报道 ,因此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必须高度重视格列本脲的不良反应。最近 ,经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广州中一药业还对消渴丸说明书进行了修改 ,在新版说明书中将消渴丸的服用方法由“餐后服用”改为了“餐前服用”,根据专家论证 , 消渴丸从餐后服用改为餐前服用 , 能更安全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消渴丸所含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强 ,起效迅速 ,发挥作用的高峰期一般出现在服药后的 0.5~2 h 内。进餐通常需要 0.5 h 左右 ,如果进餐前 0.5 h 内服用消渴丸 ,进餐完毕正好是消渴丸发挥降糖作用的高峰期 ,此时由于进餐后的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 , 因此餐前服用可以更好地避免低血糖 , 因而更安全;另一方面 ,糖尿病的治疗 ,最理想的目标就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能得到满意控制。消渴丸在餐前服用的话 ,既能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 , 又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 使得机体内的血糖能长时间保持相对平稳状态而更有效。
2.1.3 使用方法要得当:药物的治疗( 使用 )方法是临床医师有效治疗疾病的独特途径 , 不同治疗方法可产生不同疗效 , 合理、得当的治疗方法可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消渴丸为例 , 由于消渴丸的降糖作用较强 , 治疗初期要从小剂量开始 ,即根据病情从每次 5 丸起逐渐递增。每次服用量不能超过10 丸 ,每日不能超过 30 丸;至疗效满意时 ,可逐渐减少每次服用量或减少服用次数至每日 2 次的维持剂量。每日服用 2 次时 ,应在早餐及午餐前各服用 1 次 ,晚餐前尽量不用。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师指导 ,进行用量控制。另外 ,该药所含格列本脲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t1/ 2 =8~12 h ,故给药应每天不超过 3次 , 且应尽量避免晚间临睡前服药 , 因睡眠后低血糖反应不易被发现 ,将影响及时治疗。
2.1.4 注意老年及肝肾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 许多的西药对成人( 特别是老人) 的肝肾功能有显著影响 ,因此服用中西药复方制剂要特别注意老年患者及患者的肝肾功能状况。消渴丸中的格列本脲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和降糖作用 , 部分在肝脏代谢 ,部分经肾脏排出。因此 ,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原则上禁用含格列本脲成分中成药。老年患者 (特别是 65 a )以上患者 肝肾功能一般较年轻者衰退 , 减慢药物代谢 , 用于成年患者的一般剂量对年老、体弱者即可能过量 , 故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通常较严重 , 且老人较少出现肾上腺释放反应 , 常无先兆而转入嗜睡或昏迷。另外 ,有些老年患者精神状况较差 ,记忆力减退 ,造成重复过量服药 ,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对老年及肝肾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应适当减低用量。
2.1.5 注意联合用药: 由于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某些成分与其它中药或西药联用有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降低疗效等反应 , 因此临床上应避免与其有配伍禁忌的中药或西药联用以避免或减少联用后毒副反应的发生。如消渴丸和某些药物同时应用就可诱发或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这些药物包括: (1) 抑制磺脲类药物由尿中排泄的药物 ,如治疗痛风的丙磺舒、别嘌醇;(2)延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的药物 ,如酒精 ,H2 受体阻滞剂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氯霉素 ,抗真菌药咪康唑 ,抗凝药。磺脲类与酒精同服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头痛以及面部潮红 ,尤以使用氯磺丙脲时 ,与香豆素类抗凝剂合用时 ,开始二者血浆浓度皆升高 , 以后二者血浆浓度皆减少 , 故应按情况调整两药的用量; (3)促使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磺脲类药物分离出来的药物 ,如水杨酸钠、贝特类降血脂药; (4)本身具有致低血糖作用的药物 ,如酒精、水杨酸类、胍乙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奎尼丁; (5 )其它降血糖药物 ,如胰岛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 (6)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此药可干扰低血糖时机β体的升血糖反应 , 阻碍肝糖酵解 , 同时又可掩盖低血糖的警觉症状。此外 ,消渴丸已含有格列本脲 ,故不宜与其它磺脲类药物合用 ,否则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如格列本脲、美吡达、达美康瑞易宁、糖适平等。
2.1.6 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是中西药组合的复方制剂 ,如用药不慎则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 ,如何防治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如消渴丸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性低血糖 ,而药物性低血糖反应关键在于预防。在消渴丸治疗过程中 ,应密切注意监测血糖 ,尤其是治疗初始的 1 周 ,如果血糖下降过低应注意将药物减量。治疗中如果患者出现心慌、出汗、焦虑或昏迷等表现时 ,应立即想到低血糖反应的可能性 ,应不失时机地给予救治。如果患者尚清醒可给予甜果汁、糖水或进食少量食物 ,昏迷时应给予 50 %葡萄糖静脉推注及 5 %葡萄糖静脉滴注。由于其代谢产物有持续性降血糖作用 , 低血糖清醒后可再度昏迷 , 因而治疗持续滴注1~2 d ,血糖平稳后方可停止。在用葡萄糖治疗中 ,应注意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及血电解质等指标 ,以防导致治疗后高血糖和高渗性昏迷。
2.2 含其它西药组分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2.2.1 含西药组分的感冒中成药使用注意: 患者在感冒发热时往往急于求愈 ,常常既服西药又服中药 ,或几种感冒药、退热药同服 , 若患者不了解所服每种药物的成分及其作用 , 加之目前西药解热镇痛药同物异名的情况很多 , 则易导致重复用药、过量用药 ,存在着严重的用药安全隐患。①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安乃近多用于急性高热时退热 ,其退热作用强 ,易致患者大汗淋漓 ,甚至发生虚脱。长期应用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此 ,在服用含有安乃近成分的中成药时 , 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 更不能长期使用 , 年老体弱者用药尤其应慎重 , 不能再同时加用西药解热。对安乃近、吡唑酮类及阿司匹林类药物过敏者禁用。②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对乙酰氨基酚也称扑热息痛 , 是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 , 可用于感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热和缓解轻中度疼痛 ,一般剂量较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 尤其是肾功能低下时 , 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若与肝药酶诱导剂尤其是巴比妥类并用时 ,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危险增加。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有增加肝脏、肾脏毒性的危险。服用超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腹泻、多汗等症状。有不少中成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若在治疗感冒发热使用这类中成药时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制剂 , 则使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过大 , 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中成药的注意事项:氯苯那敏也称扑尔敏 ,常用其马来酸盐 ,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 ,并与解热镇痛药配伍用于感冒 ,但有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 ,在服药期间 ,不得驾驶车船、登高作业或操作危险的机器。
2.2.2 含有盐酸麻黄碱中成药使用注意: 麻黄碱虽然是中药麻黄中的一个主要成分 ,但是两者之间功效并非等同。盐酸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的作用 ,并有较强的兴奋中枢神经作用 ,能收缩局部血管。对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绞痛患者应禁用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
2.2.3 含吲哚美辛中成药使用注意: 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 35 %~50 %, 其中约 20 %的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造血系统损害、过敏反应及可引起肝肾损害。鉴于此 ,溃疡病、哮喘、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4 a 以下儿童一般不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且不宜与阿司匹林、丙磺舒、钾盐、氨苯蝶啶等西药合用。
2.2.4 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氢氯噻嗪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低血钾 , 同时因其可抑制胰岛素释放 , 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 ,故肝肾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所以 ,使用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时一方面要注意氢氯噻嗪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反应 , 同时也要避免重复用药 ,以防止药物自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 ,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组方有其独特的特点 , 通常为中药功能主治与西药药理作用相似的中西药组合在一起 ,使中西药成分具有协同作用 ,增强组合后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临床疗效。因此 ,使用西药组分中成药关键是要防止重复给药和用药过量 ,其次是要关注所含西药的配伍禁忌。所以 ,笔者认为通过对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组方特点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了解 ,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就可以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该类中成药。
- 摘自《中国药房》 2008 年第 19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