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人类对抗细胞感染性疾病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据统计,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一些常用的抗菌药物,其过敏休克与死亡发生率极低。但是,随着该类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多。
第15版《新编药物学》所载头孢菌素可致的不良反应有7条: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造血系统毒性、肝毒素、肾毒性、凝血功能障碍、与乙醇联合应用产生“双硫样”反应等。其中过敏反应被列为第1条,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有人分析近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52种医药学期刊报道的386例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虽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但重度反应者也不少,达9例,占总例数的24.09%.在重度反应中,过敏性休克达64例.占总例数的16.58%;另有对国内1990年以来有关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休克的210篇病例报道中的244例病例进行分析,其中死亡20例,占总数的8.2%.从药物分类看,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抗生素所致者15例,第三代所致者5例;从给药途径看,4例为口服所致,14例为静脉给药所致,2例为其他给药途径所致.以上的分析提示人们,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日益广泛的使用,必须重新审视对其过敏反映方面的评价,重视并规范头孢类药物的应用程序。
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两类药物呈现不安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过敏,而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为青霉素过敏.青霉素在使用之前必须做到皮试已是法律规定,但头孢菌素类却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大部分药品说明书上只提及应用头孢菌素类偶尔可发生严重的甚至致死性过敏性休克反应,这些过敏反应易发生在对多种过敏原用过敏史的患者中,常用的药物学工具书、《药典》等也没有规定必须常规做皮试,只规定使用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无过敏史,指出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无过敏史者慎用或不用。第15版《新编药物学》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问题未做常规规定,但指出产品说明书中有规定用前必须皮试的应按说明书执行。据报道,北京市各医疗单位药房审核处方发药时存在不一致现象。有的医院规定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必须见“皮试阴性”图章才可发药;有的医院规定使用国产此药类药须见“皮试阴性”图章而进口药不作要求;也有规定仅限门诊急诊药房须见“皮试阴性”图章才可发药,而对住院患者无此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部分医院存在以病人回答“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过敏”为依据,加盖“皮试阴性”图章,实际并不做皮试的现象等等.
临床实践中用青霉素G钠来判断患者能否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为许多单位所采用。青霉素G钠皮试阳性者,一般不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其理由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有过敏交叉反应。另一个理由认为皮试按药品说明书与1995年版《药典》二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项下规定“对青霉素有过敏者慎用”的理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对青霉素过敏者中仅有5%~10%对头孢菌素类过敏,如以免疫反应进行测定,对青霉素过敏者病人亦对头孢菌素和过敏者可达20%.头孢菌素抗原决定簇结构与青霉素类6位侧链结构相似,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就越大,若二者R侧链结构完全不同,则可能不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用某一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例如头孢唑啉钠(第一代头孢菌素)做皮试液,来判定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也值得商讨,据报道各种头孢菌素之间没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而头孢菌素类引发过敏机制除了其本身R侧链外可能与药物中的蛋白结合物(包括制备过程中混入蛋白质杂质及头孢菌素聚合物)有关。根据以上对头孢菌素产生过敏休克的病例统计分析,第一代头孢菌素即头孢唑啉钠引起的过敏反应为最多、最严重。现已发现,这与头孢唑啉钠中结晶水的存在状态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药典收载的为无定性头孢唑啉钠.
头孢菌素类药物本身并不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与产品中的分解产物与聚合性杂质有关.不同规格、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同一种头孢菌素产生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也可能不一样,所以采用拟用药物本身做皮试(处方开哪种就用哪种药物做皮试)方法更为合理.
头孢菌素药物皮试液的配制至今未有统一的浓度标准,有报道的皮试液浓度为:60μg/ml,300μg/ml,500μg/mL。 现临床多使用500μg/mL的浓度进行皮试。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稀释液,皮试时取皮试液0.1mL做皮试.
配制皮试液有两种方法,以头孢菌素类药物1g为例,其具体操作如下:第1种方法为①用1g头孢菌素加生理盐水2mL,得500mg/mL药液;②用1mL注射器吸取500mg/mL药液0.1mL,再吸生理盐水0.9mL,在注射器内混匀,得50ml/ mL药液;③推掉0.9 mL50mg/ mL的药液剩0.1 mL,再吸生理盐水0.9 mL,在注射器中混匀,得5mg/ mL药液;④推掉0.9 mL5mg/ mL的药液剩0.1 mL,再吸生理盐水0.9 mL,在注射器中混匀,得0.5mg/ mL药液,即为该药皮试液。第二种方法取头孢菌素1g,加生理盐水10 mL,摇匀后取0.1 mL,再加生理盐水20 mL稀释完成。
皮试方法及结果观察:取皮试液0.1 mL,与手臂内侧1/3处皮内注射,20min后观察,局部红肿1cm以上为阳性;小于1cm为阴性.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可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方法处理。由于β-内酰胺环很容易水解,但皮试液放置时间过长时,分子间发生重排、水解产物可成倍增加,过敏反应发生率就会明显增加,所以如有条件皮试液最好新鲜配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