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是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它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残疾,甚至死亡。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的异常症状。现就药物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分析如下。
1 患者因素
1.1 年龄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系统器官功能不全,肝胆的解毒作用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下降,肝酶系统及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易发生药物毒性反应,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而造成在体内大量蓄积,导致中毒死亡。
1.2 性别 一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例如:保泰松引起粒细胞减少,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3倍,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倍。
1.3 遗传 遗传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遗传基因差别造成人类对药物反应的差别。例如: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中有不少人是快乙酰化者,使用异烟肼产生肝损害;而英国人和犹太人中慢乙酰化者大60%~70%,这些人使用异烟肼易产生周围神经炎。
1.4 高敏性 同等计量的药物可引起比一般患者更强烈的反应。
1.5 疾病 疾病既能改变药物的药效学又能改变药动学,从而诱发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多黏菌素的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肾功能正常者中发生率为7%,而在肾功能不良中可达80%。
2 药物本身的作用
2.1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食物,药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通常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同时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或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而危害机体,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如阿司匹林和红霉素均有一定的耳毒性,单独应用时不显著,但合用时则毒性增强,导致听力减弱。
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而造成损害已日益受到关注,如特非那定和葡萄柚汁为肝药酶抑制剂,可使特非那定血浓度升高,引起严重的心率失常,甚至造成死亡。
药物使用过程中,为保障患者安全,应注意药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如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心脏负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能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
2.2 药物制剂 制剂的安全性不仅和其主要成分有关,也与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和副产物、以及制剂中的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有关。如阿司匹林原料中含副产物乙酰水杨酸和乙酰水杨酸酐可引起哮喘,苯妥英那注射液的溶剂丙二醇可引起低血压,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色素柠檬黄引起荨麻疹等。
2.3 药物是使用到病除 药物使用不当如: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用药途经错误,配伍不当,重复用药,忽视用药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等均可诱发药物性损害。如何预防药源性疾病尤为重要。例如:顺铂具有肾毒性,应用时患者需进行水化利尿,否则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3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药源性疾病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是难免的。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有助于减少和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1)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不良反应史;(2)老年人并多,用药品种也多,医生应提醒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小儿剂量应按体质量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3)孕妇妊娠初期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4)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5)肝肾病患者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外还应适当减少剂量;(6)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切忌随意用药;(7)选药时要权衡利弊,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要注意用法与用量;(8)用药品种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9)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检查器官功能;(10)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
药源性疾病和损害性至今尚未被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充分认识。药学人员有必要大力普及药源性疾病的知识,收集药物安全信息,加速信息交流,有效地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使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和掌握药源性疾病及其诊断与防治,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用药,造福人民。
—摘自《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8月第27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