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妇女营养素的合理使用
妊娠期妇女为了适应胎盘胎儿生长发育和子宫、乳房增大的需要,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其中丰富的维生素是必要的,有资料显示,有效的维生素补充可以降低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发生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孕期补充叶酸、铁、碘是有益的,而给居住在低钙摄入地区的孕妇补充钙可减少先兆子痫,但孕期补充维生素是否有益还没有得到证实。一般维生素的摄入量应在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孕妇营养供给量的80%以上,如低于60%则可认为严重不足。
1 妊娠期妇女几种主要维生素的补充
维生素A及代谢产物是胚胎心血管正常发育的重要调节因素,孕期需求量增加了60%。孕前饮食行为的好坏不仅影响成年女性自身的健康,还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不足或过重,会影响后代癌症尤其是白血病的患病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蔬菜、水果、蛋白质、维生素A与患病风险呈负相关性。建议孕妇每天摄入维生素A的量为5ku-10ku,超过26kU/d则有明显的心脏发育致畸作用,而妊娠前3
个月的孕妇摄入15 ku/d以上的胎儿致畸的危险增加。另有研究报道,维生素A的代谢物视黄醇过多摄入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
B族维生素均为重要的辅酶,可参与机体的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维生素B族对唇腭裂有防治作用。适当补充维生素B1、B2、B6等可以减轻妊娠期妇女呕吐症状。而孕期妇女对维生素B的需求较非孕期增加50%;,且每天一次性补充比分次补充效果更好。但是孕妇过量或长期服用维生素B6,胎儿容易产生依赖性,如果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智力低下。
孕妇的维生素C摄入量应较非孕期增加30%。尤其有牙龈出血症状的孕妇,应给予膳食指导及适当的药物来补充维生素C。建议孕妇每日额外补充维生素C不超过100mg,大剂量的维生素C易使体内形成“酸性体质”,不利于生殖细胞的发育。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促进钙、磷在肠道吸收,促进骨骼硬化,构成健全的骨骼与牙齿,哺乳期尤为重要。孕妇维生素D缺乏时有低钙症状,可致胎儿骨质发育不全,出生后表现为佝偻病,增加日后骨折的危险。孕妇对钙的需求在孕早期即开始增加,至孕20周时达到高峰并保持于整个孕期,孕晚期妇女存在骨矿丢失的情况。孕期未经营养指导的产妇,有47.5%出现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我国RAD推荐孕妇中、晚期每天补钙量为1500mg。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孕妇膳食维生素D摄入量为10ug。另有研究显示镁和钙相辅相成,能有效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没有镁参与的补钙,其效果甚微,且镁可有效防止孕妇子痫发作。
维生素E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治疗不孕症、习惯性流产等,国外的产科医生通常会对孕妇系统补充维生素E。国内研究显示我国妊娠期妇女的维生素E营养状况良好。
妊娠初期孕妇叶酸缺乏会影响胎儿组织生长分化,导致神经管畸形。孕中、晚期孕妇对叶酸的需求急剧上升,容易造成膳食摄入不足,出现叶酸缺乏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推荐健康人群计划妊娠时叶酸的补充量为0.4—1.0mg/d,而患癫痫、糖尿病、肥胖(BMI>35)等疾病以及有过神经管畸形患儿分娩史的妇女叶酸的补充量应增至5mg/d,补充叶酸的时间应在孕前至少一个月开始直至孕后三个月而过量服用不会对胎儿造成损害。
2 妊娠期妇女微量元素的补充
有研究显示各妊娠阶段孕妇饮食中摄入的铁只有15.86%来源于动物性铁,而84.14%的铁来源于植物和奶蛋类。孕妇铁的需要量比非孕妇女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孕晚期,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问题。建议孕妇多食动物全血、禽畜肉类等富铁食品,同时一些学者建议自孕中期至孕末期每日补充30mg元素铁,以改善膳食中的铁缺乏。
微量元素对婴儿的影响各不相同。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磷,所以一般都超量。孕妇不必特别补充含磷的药物。硒对婴儿的作用主要是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通过脱碘酶调节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锌对于免疫功能、认知能力和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碘既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分,在支持垂体正常功能、促进儿童脑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也有特殊作用,又是人体排泄物浓度受膳食影响较大的元素。铜能维持正常造血功能,促进结缔组织形成,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
3妊娠期妇女复合维生素的补充
研究表明,复合维生素可以有效预防出生缺陷,如先天性心脑血管缺陷、口面裂、肢体缺陷、泌尿系畸形、脐膨出、发热性疾病所致发育缺陷、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脑积水。总的说来,复合维生素在预防总的出生缺陷上更为有效。孕早期是各器官发生时期和致畸敏感期,建议复合维生素的应用应持续整个围受孕期(孕前3个月起至早孕期结束)。
适合妊娠期妇女使用的维生素品种繁多,但是成分含量各不相同,故在使用时,应了解各复合制剂成分,合理选择药物。
—摘自《药品评价》(医院药学版)201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