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探讨
中西药的相互作用是指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中成药或汤剂)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中药、西药或两者)作用与效应的变化。中西药各有所长,相互配合使用,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但是,由于中西药物本身的特点,使得中西药间可能存在化学、物理的反应,降低疗效,或者出现药理毒理作用,对患者造成危害。可见,中西药合用是柄双刃剑,医务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中药与西药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中药与西药的优点,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此本文从中、西药本身的特点和药理学作一分析。供临床医生参考
1 中药和西药的性质特点
1.1 中药的性质与特点
1.1.1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它以中国传统医药学观点和理论表述其药物特性,根据药物的性能组合成为方剂,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特色和优势在于整
体观与辨证论治。因此,中药最本质的特点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在与西药合用时,要特别注意中药应该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一个背离中药功
效原理的负面典型。
1.1.2 中药作用机制 中医学认为,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偏于寒、或偏于热、或升或降、或燥或润。利用这些不同的特性,来补偏救弊,以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恢复生理平衡,而达治疗目的。这是运用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1.1.3 中药组分多且化学成分结构复杂 中药庞大的混合物处方,造成了有效成分的不确定性;同时造成临床治疗的多靶点性。药物成分的多而杂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1.1.4中药质量不稳定性 季节、地域、采摘部位不同对中药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苷的量不同,而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其人参提取物的量也不同。臭梧桐在5月开花前采摘的叶,对动物的降压作用强;开花后所采集的叶,降压作用减弱。中药此特点可作为调整给药剂量的依据。
1.1.5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现象。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压作用,人参这种双向作用的产生与所用剂量和不同化学成分有关。而当机体处于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时,人参可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起到调整平衡作用。
此外,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多重因素,即使有针对性的用药,药物在体内发挥的实际效应,也多是双重甚至是多重的。由于大多数中药来源于动植物,可能仍保留着某些乍物调节的特性和基础,故即便是单昧药物,也常能发挥双向的调节效应。如人参、刺五加、五味子既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也可加强其抑制过程,从而促进其平衡,同时它们对血液系统也有促溶与抗溶的双重作用。
1.2西药的特点 西药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以分析手段探询发病机制、了解病情、指导诊治用药,并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异常功能,或补充匮乏物质。其指导思想、投药操作、乃至实际效果,都是单向性、对抗性的。由于西药成分都是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合成,成分比较单一,因此用药针对性强,作用明确,起效快捷,但是局限性和不良反应也较大。
2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2.1 中西药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
2.1.1 pH值变化 一些西药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发生pH值的变化。如双黄连粉针与注射用氨苄西林钠配伍溶液颜色加深,pH值下降;葛根素注射液与三磷酸腺苷、辅酶A、利巴韦林配伍,pH值有显著改变,故不宜配伍应用。再如红霉素、磺胺合剂等要求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不宜与酸性中药同服。
2.1.2酸碱中和 酸性中药如与西药制酸药氢氧化铝、胃舒平等同用,会因酸碱中和,降低或失去制酸药的治疗作用。含酸性成分的中药五味子、乌梅、山楂及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保和丸与碱性西药,如威地美(主要成分为铝碳酸镁)、氨茶碱联用,煅牡蛎、煅龙骨、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可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2.1.3产生沉淀 有文献认为pH值降低是配伍后出现沉淀的主要原因。实验表明,很多中成药与抗菌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如穿琥宁注射液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配伍可有沉淀产生。因为穿琥宁注射液是二萜类酯化合物,其水溶液易水解氧化,尤其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酸化后易产生沉淀。此外,刺五加注射液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也可有沉淀产生。
2.1.4发生络合 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镁、铝等的中药和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内含石膏)、防风丸、牡蛎、瓦楞子(含钙)、明目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同用。因上述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形成络合物,致使肠道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同时亦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同理,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螫合二价和三价阳离子,不能与含有ca2+、Mg2+、Zn2+离子的药物,如含硫酸钙的牛黄解毒片(由牛黄、大黄、黄柏、黄芩、连翘等配伍而成)同服。否则,钙离子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形成喹诺酮一钙络合物。
2.1.5配伍后外观颜色发生变化 有些中西药物注射液配伍后外观颜色发生变化,可能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因此不宜配伍。相关文献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在含有双黄连粉剂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结果颜色即刻变深。丹参注射液与细胞色素c配伍因两药成分互相作用,可使注射液颜色变深,甚至浑浊,不能使用。将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分别加到含有双黄连注射液的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发现颜色变为棕黑色。
2.1.6 合用后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牛黄解毒片与硫酸亚铁片合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病者的咽喉肿痛,后果是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作用显著下降。因含有雄黄的牛黄解毒片与亚铁盐类药物同服,可使雄黄生成硫代砷酸盐,有效成分下降。因此,其他含有雄黄的中成药牛黄消炎丸、六神丸、小儿化毒散等也不能同亚铁盐类药同服。清开灵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2 h内稳定,4 h后其有效成分的含
量明显下降。茵栀黄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氯化钠和0.9%氯化钠注射液24 h内,黄芩苷含量下降,认为药物配伍后,应尽量在短时间内用完。而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啶
配伍后含量下降,溶液可变为棕色。
2.2 中西药在药理、毒理学上相互作用
2.2.1药动学
影响药物的吸收。中西药物联用可影响胃肠蠕动的频率及胃排空的时间,从而影响药物进入小肠吸收,使药物吸收增加或者减少而影响疗效。如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与洋地黄类强心苷合用,因前者可减慢胃排空和胃肠蠕动,使后者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增高,易致中毒;而地高辛与大黄、番泻叶、火麻仁等泻药合用,由于胃肠蠕动速度加快,使地高辛不能充分溶解,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而影响了疗效。
影响药物的代谢。对肝药酶活性有影响的药物,常见的如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醇(嗜酒慢性中毒者)、灰黄霉素、苯妥英、格鲁米特、利福平、磺吡酮(某些情况下具有酶抑制作用)等为肝药酶诱导剂,能使与之伍用的其他药物代谢加速,疗效降低;而氯丙嗪、西咪替丁、环丙沙星、地尔硫卓、乙醇(急性中毒时)、美托洛尔、甲硝唑、保泰松、伯氨喹、普萘洛尔、奎尼丁、丙戊酸钠、磺胺药、甲氧苄啶、维拉帕米、氟喹诺酮类等都是肝药酶抑制剂,则能使与之伍用的其他药物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引起毒副反应。对肝药酶有影响的药物联用时,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间隔以及用药的先后顺序都将影响药动学过程。医务工作者应该了解肝代谢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采取正确的给药方法。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半夏露冲剂、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气管炎糖浆等,与西药痢特灵、异烟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时,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抑制人体内的单胺氧化酶,从而使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不被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内。当服用含麻黄中药时,麻黄中的麻黄碱不被破坏,随血液循环至全身组织,促使单胺类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呼吸困难、运动失调,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影响药物的排泄。最主要表现在尿酸碱度影响药物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体液,可能影响药物的排泄。中药中含鞣酸较高的如虎杖、大黄及其含大黄的中成药等不能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硫酸亚铁等合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与西药在肠道内结合而不被吸收并影响药物排泄,导致肝内血药浓度增高,严重者有发生中毒性肝炎的危险。有实验,将氨苄青霉素与双黄连配伍后,经试验测定的血药浓度高于单用,并认为双黄连竞争性抑制氨苄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从而提高了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
2.2.2 药效学
协同作用:许多中西药联用后能使疗效提高,呈现协同作用。金银花、丹参、黄柏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已制成复方胃谷胺;甘草与氢化考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考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西医诊断为胆道感染,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者,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中药疏肝解郁、清化湿热之品,如柴胡、枳实、虎杖、龙胆革、茵陈等,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因为枳实、柴胡等中药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西药更好地发挥抗菌消炎作用。
拮抗作用。中西药物发生拮抗作用使药物药效降低,如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制剂(复方川贝精、复方枇杷糖浆)不能与降压药联用,会使降压药疗效降低。硼砂与青霉素、头孢菌素同用,会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中两药物合用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如中药甘草提取物甘草酸与链霉素配合,制成甘草链霉素以减轻链霉素对。肾和听力的毒害作用,使原来因链霉素毒性作用不能使用者绝大多数可以继续使用,且不影响链霉素的活性;又如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有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引起呕吐,白细胞减少等毒副作用,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等有升高白血球作用,因此,配伍这些中药能够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而具有抗菌、抑菌的清热解毒中成药如清热解毒片、保婴散(成分有胆南星、钩藤、牛黄、冰片、僵蚕、全蝎、珍珠、麝香、白附子(姜醋制)、天麻、蝉蜕(去头足)、琥珀、防风、天竺黄、朱砂)、穿心莲片则不能与妈咪爱(成分为粪链球菌、枯草杆菌、乳酸钙、氧化锌、维生素)、乳酸菌素片合用治疗肠炎,因清热解毒片、保婴散、穿心莲片具有抑菌作用,在胃中就可将乳酸菌火活,两者合用,可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再与其他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反应难以预测。文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时,观察到不良反应出现。产生毒性。如大量甘草和洋地黄合用可诱发洋地黄中毒而加重心衰。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
3 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中西药物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合用变得复杂,因此,中西药的合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加强中西药合并用药的监督,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3.1 增加有益的配伍,避免有害配伍。
3.2改变用药途径 如分开服用或注射,可克服直接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和大多数影响药物吸收的配伍(对文献中的合用、伍用、同服解释);西药注射、中药口服,或中药注射、西药口服,或中西药内、外联用,或中西药上、下联用(即西药口服、中药灌肠)等,这些均为目前临床中西药联用时常选择的给药途径。
3.3 分开时间给药 对在药动学上相互影响的中西药物,应该错开给药时间,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4调整药量 主要指相加作用的配伍。对容易发生毒性反应或者治疗窗比较狭窄的中西药物合并用药,应该减少用药剂量或监测血药浓度。
3.5临床观察及监测(血生化监测等) 主要指合用后可能增加毒副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大致包括以下几类:(1)剂量小而作用强的药物,这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稍有增加,作用就显著加强,如口服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等;(2)毒性和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物,这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稍有增加,毒性就显著增强如氨基甙类、强心甙类、细胞毒类、抗惊厥类;(3)作用降低有危险性的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降低可引起发病或治疗失败,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口
服避孕药、抗癫痫药;(4)容易诱发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在与中药合用时,应该多观察,以免引起医疗事故,必要时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6减少合用 对用药剂方法无法解决的配伍,或者不清楚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的,应尽量减少配伍或者禁止合用。因并用药物过多,相互作用的机会亦多,理论上增加了产生不良反应的机会。
综上所述,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相互协同、相互制约、增加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毒性反应等。中西药联合使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引起医药人员的重视,不盲目使用中西药物配伍。只有在了解组方中各种药物化学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的前提下,进行最佳的配伍,才能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真正发挥中西药联用的目的,提高疗效,安全无害。
—摘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5期